“龙舒八景之首”---七门堰位于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是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余年,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刘信于公元前200年封羹颉侯、食邑于舒时所建,始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堰”。如今的七门堰村,呈现眼前的是绿荫如盖、花木葱荣的生态农庄,还有那白墙灰瓦、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及杉树成荫的绿色长廊,美丽如画,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真正呈现“万卷田园诗 ,一幅森林画”,历史文化悠久的七门堰又绘 出美丽乡村新画卷, 传统村落焕发新颜。
传承守护文物遗产,让古村古韵飘世界
七门堰以充分利用自然陂、荡、塘、沟,形成自流灌溉网为其特征。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宜于游人,“三堰余泽”,被誉为“龙舒八景之首”。它虽比成都的都江堰晚400年,其建筑方法和治水理念颇似都江堰。七门堰水利工程为杭埠河北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两千多年来,七门堰调蓄灌溉工程,发挥着重要的灌溉、防洪、抗旱作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留下了丰厚的水文化遗产和众多的古灌排水利设施。自七门堰水利枢纽工程被省政府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为保护历史古迹,七门堰村“两委”积极倡导村民文明守护古迹、传承七门堰水文化,发动村民在七门堰及其周边环境整治活动中,一起守护古迹、整治环境,致力于保护好古堰口设施建筑,守护“三刘祠”遗址,维护周边山水环境,确保七门堰珍贵历史遗产传承下去。积极组织村里老人和热心传播的志愿者讲述宣传七门堰的历史故事,把千年古堰承载的水文化等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让七门堰水文化精神飘香世界。 通过全村干部群众不断的努力,2023年,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成功入选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整治七门堰村环境,使森林村庄美如画
七门堰村“两委”一班人及志愿者上门引导群众进行垃圾分类整治,把村民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变为习以为常的行为,结合防溺水、防火、反诈等安全知识宣传,鼓励和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自觉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不断建立健全人居环境治理长效管护机制。积极动员农户改造旱厕,坚持人居环境常抓不懈。通过全村干部群众不断的努力,如今的七门堰村芳草菲菲、绿树成荫、道路干净,路在林中展、渠在路边流、人在画中游,近年来,到“国家森林乡村”---干汊河镇七门堰村寻访古堰遗址、体验乡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聚焦绿色产业发展,千年古村又焕新颜
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保护理念,七门堰村“两委”带领全村群众,走绿色发展产业之路,大力开展森林村庄建设,全村国土面积4平方公里,林地面积5700亩,森林覆盖率达95%,荣获“国家级生态村”称号。该村积极培育名贵苗木产业,打造休闲生态园、桂花园、有机板栗园等生态园林景点,重点培育了3000亩的有机板栗林基地和1000亩的花卉苗木林基地。该村合理保护利用古堰口历史人文资源,大力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推进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八个一”工程,在古堰口生态旅游停车场右侧规划兴建一个占地面积占地6亩、建设面积500平方米的水博馆,兴建占地约1亩的水博馆门前广场及“三刘翠风亭”,兴建广场绿化和亮化工程,规划设计建设中水博馆不久将会展现给游客。该村不断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打造杭埠河畔美丽乡村,成功入选第五批安徽省千年古村落,千年古村又焕发新颜。(舒城县干汊河镇:卢贤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