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离开东北农村已经10多年了,虽然工作总是很忙,但每年我都坚持回老家过春节,到生我养我的村庄里去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一下父老乡亲们的生活状态。
回老家探亲,姑父是必见之人。作为一名地道的农民,姑父在村里已生活了几十年,谈及近10年的生活状况,姑父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变化真大”。
收入大大增加。近年来,由于国家扶持政策及时、到位,粮食收购价年年提高,姑父一家的种粮收入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工就业机会日益增多,工资也涨了不少,姑父和表弟利用农闲时节外出打工,每年都能有几万元的收入。
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过去因经济条件所限,姑父一家人一直住在低矮的小草房里,一到冬天就四面透风,2011年在农村危房改造项目资助下,再加上这几年的积蓄,新房终于建了起来,而且,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电视机、太阳能热水器等电器,也都搬回了家。
姑父家的巨变,并非个案,它是十年来我国农村生活变迁的缩影。其实,10年来农村改善的还远不只是吃穿住用等看得见的领域,医疗、养老、基础设施等一大批曾经的农村社会事业短板,也因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而加速补齐。
回望过去的10年,我国农村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关键还在于中央政策得当、有效。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实施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形成了日益完整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框架体系,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如今,神州大地绿满田畴粮满仓,村村寨寨欢声扬,欣欣向荣的新农村轮廓已愈发清晰,“三农”发展的好势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村发展好戏还在后头,农民生活未来大有奔头。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缓慢,最需要加快。因此,未来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必须用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干劲,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只有这样才能带领亿万农民用汗水和智慧,交出一份更加精彩的“三农”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