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求和历史任务。
近年来,我省以“三化同步”为思路,大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农民就业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和农村管理方式的转变,积极实施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将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乡村,作为建设美好安徽的基石。
芜湖市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加大投入,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产城一体、因地制宜为思路,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农村配套设施和管理水平,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村庄,走出一条具有芜湖特色的美好乡村发展之路。
“三化同步”,规模经营
夯实美好乡村物质基础
秋天的大浦新农村试验区弥漫着丰收的味道。在面积4050亩的标准化优质水稻种植区,生态米、富有机硒米等生态高效作物正等待着收获。这里曾是一片滩涂地,如今却实现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大浦试验区的建设为芜湖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效经验。经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大浦试验区不仅荣获“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多项桂冠,且逐渐成长为皖江地区现代农业的技术辐射源和示范样板。
大浦的成功关键在于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化农业的经验。近年来,芜湖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按照“三个集中”、“两个延伸”、“六个一体化”(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产业发展、规划管理、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一体化)的思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努力实现“三化同步”。如今,全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开始以工业带动农业,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结合芜湖市地处长江中下游的地域特色,开展水稻、棉花、油菜高产创建活动,强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运用。推进农业产业化,不仅袁隆平超级稻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6万亩扩大到71万亩,亩均增产150公斤,而且还涌现出同福食品、溜溜果园等25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现代农业发展走上规模化、正规化的进程中,通过流转,土地向大户集中,四县均实现了品种区域化、规范化种植。统一规范的技术推广,让广大农民告别了从前“靠天收”的状态。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9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后,芜湖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产城一体”,转型升级
提供美好乡村产业支撑
在芜湖县湾沚镇鲁村,这里白天很安静,一批批农民就近到新芜经济开发区上班;这里晚上则很热闹,大家结束了工作,来到周边的购物、娱乐、健身设施,尽情放松自己。鲁村村委会负责人表示,自从这里的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齐全后,农民们再也不用在外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做“城里人”。
鲁村是芜湖市实行“产城一体”、打造美好乡村的一个缩影。“产城一体”的思路无疑为芜湖市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成为一大亮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调研美好乡村建设时指出,芜湖市工业发展较快,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局限于村容村貌的改善,而是要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实现产城一体、产城融合。
今年,芜湖市规划选址了12个产业新城。它们先期启动保障房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最终打造成功能齐全、环境优美、集约高效的新型社区。其中,6个产业新城选址在市辖四县,为美好乡村的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市住建委表示,他们计划五年内解决40万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农民就近转移进城居住问题。
建成了的产业新城,不仅就地解决大批农民就业、创业问题,而且承担了城市教育、文化、商业等功能,同时也大大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让产业园区不再成为“睡城”。沿着“产城一体”的思路,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逐步成为芜湖市城市化建设的新亮点。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定位,芜湖市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人口加快变化的趋势,着力构建3个主城、4个副中心、8个新市镇、1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的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和规划居民点集中,促进农村社区化发展。
在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进程中,大批传统农民将实现向现代市民的华丽转身。市委市政府积极扶持农民创业、就业。去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富民行动1号文件,对企业招用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者,组织定点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技能培训工种目录给予500-1000元的培训补贴;对企业招用本地40岁以上的农村劳动者就业,按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今年,市农委和财政局继续对1.82万农民进行系统规范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同时,市农委将通过实施农民科技示范培训,提高农村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吸纳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农民腰包鼓了,生活也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关部门预计,“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4万元,年均增长14.9%。
“一村一品”,完善配套
打造美好乡村崭新样本
青山伴绿水,古老的徽派建筑,白墙黛瓦……走进南陵县何湾镇龙山行政村渨湖自然村,仿佛置身世外桃源。记者发现,这里只是对公厕、垃圾池等配套设施进行改造,青石板路、徽派房屋等原有的建筑特色却完整保留下来,成为芜湖市因地制宜、实现“一村一品”的典型范例。
怎样建设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的新农村,是个任重道远的问题。芜湖市的答案是始终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表示,美好乡村不等于美丽乡村,不能只重外观、千村一面,而是要突出乡村特色,让城市中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温暖的邻里关系在农村保留。
一边整治村庄,一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这是芜湖市不少村庄为兼顾环境提升和保留特色所采取的共同途径。今年芜湖市还在市辖范围内选取59个村庄整治示范点,从有利于农业生产、方便农民生活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整治工作。在实施整治项目时,不少村庄以保护村庄自然肌理为出发点,村庄路网、住宅及院落等设施建设也努力做到节地、节能、节水、节材。
一个个充满生态气息和乡土特色的新农村正款款向人们走来。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一村一品”特色村143个,其中省级特色农业示范村21个;涌现出8个国家级、7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41个省级生态村,生态、环境建设均取得初步成效。
打造“一村一品”同时,芜湖市还加大投入,打造美好乡村崭新样本。市、县区两级财政从今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投入4亿元,用于村庄整治。农村地区全面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观。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芜湖市累计调度资金160多亿元支持县区建设发展,包括公路建设、村村通工程等。为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芜湖市先后实施江堤除险加固、沿江泵站改造、万亩圩口达标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今年,总投资29.5亿元的青弋江分洪道工程正式开工,建成后110万亩耕地直接受益。为让所有农民应保尽保,芜湖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四个县全部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目前,已有40万农民享受养老保障,219万人参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以上。
“如今咱们不仅村子美了,感觉这日子过得也像城里人一样上档次!”农民们朴实的言语中,一幅美好新农村的画面正日益呈现……(刘光 吴小兵 潘晔)
短评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彰显特色
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芜湖市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产城一体、“三化同步”,通过优化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让村庄变得整洁美观,让农民生活富裕舒适,让城乡发展更为协调。大浦新农村试验区以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化农业,夯实美好乡村物质基础;芜湖县湾沚镇鲁村实行“产城一体”,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重要产业支撑;诸多“一村一品”的典型范例,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乡村的绚丽画卷。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本质特征,而建设美好乡村正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美好乡村建设,关键是明确发展定位,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彰显特色。今天,我们已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明日,定会有更多的乡村成为炫耀新芜湖的新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