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结合全县易涝易旱实际,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高标准规划施工,落实配套措施,严格水利设施管理,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全县共投入水利兴修资金6亿多元,完成土石方5000多万方,治理骨干工程20多个,疏浚大中小沟2万多条,新打机井6000多眼,达到了沟沟相通、河河相连,全县蓄排水体系初步形成。据统计,水利建设每年为全县农业增加收入(减少损失)超过5亿元。
近年来,受气候及环境影响,萧县大旱大涝时有发生,农业损失严重,县委县政府把国家治水方针同萧县的实际结合起来,调整制订了全县治水“三结合、四为主”的新思路。即:治旱与治涝结合,治旱为主;排蓄结合,以蓄为主;井灌河灌结合,井灌为主;灌溉农业,节水为主。按照这一思路,全县每年坚持早规划、早动工,本着谁出资谁受益原则,通过出资、出工、参股等形式,全民参与水利建设。全县利用国家投资、民意自筹、社会投资等市场化形式,每年水利投入资金都在亿元以上。从2008年以来,全县用于水利建设资金累计超过5亿元,全县以科技为依托,靠科技提高工程质量,全县100多名水利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施工,确保了新老岱河、永堌水库等一批水利骨干工程,高标准长期发挥作用,使全县灌溉面积增加了102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3%。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30万亩,滴灌面积1万多亩,仅滴灌一项每年可节约用水2000多万方,每年粮食增产2000多万公斤。
在大修大办水利工程基础上,全县不断完善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运用灵活机制,对全县1万多眼机井,6座水库及配套设施进行公开租赁承包、拍卖,以强化对水利设施的管理,最大限度发挥水利设施的作用,调动了群众兴修、维护、管理水利设施的积极性。近年来,萧县连续发生大旱,全县疏浚后的倒流河、新老岱河、四浦湖、沙河等全部派上了用场,在抗旱灌溉中大显身手。据统计,抗旱灌溉可为全县农业减少损失10亿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