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综合文化站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一些文化站房子有了、设施有了,却常常“铁将军把门”——
建起文化站,村民好去处
4月份,巢湖市烔炀镇综合文化站举办了一场特殊的个人油画展,油画的创作者是该镇指南村的老农民唐述德。画展吸引了众多群众前来参观,唐述德高兴地说:“综合文化站成了我们农民展示文化的好舞台。”烔炀镇综合文化站是远近村民开展文娱活动的好去处。这个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的 3层楼里,设有体育活动室、书刊阅览室、培训教室、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和一个多功能活动厅,人们可以在里面进行体育健身、书报阅读、上网浏览、文艺演出、技术培训等文体活动。门口还建了一个标准篮球场,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矫健的身影在场上奔移腾挪。村民们说:“自从有了文化站,我们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农闲的时候也不打麻将了,就到这里看看书、打打球、唱唱歌、跳跳舞,心情愉悦,身心健康。”
乡镇综合文化站是农村群众获取精神食粮的重要场所之一。由于文化站大都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各类文化活动于一体,满足了农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提升了农村文化品质,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自2009年,我省在实施“文化强省”战略中,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列为省政府重点民生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三年来,全省各级累计投入资金逾4亿元(含中央财政),已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700多个,另有500多个正在建设中。
“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建好更要用好,部分文化站虽然按国家标准建好了,但利用效率低,运行不理想。”合肥市文化部门干部潘勇告诉记者,去年下半年,他们在开展“回头看”检查活动时,发现部分文化站设施处于闲置状态,形同虚设,一年也开展不了几项活动;而一些管文化站的干部不懂文化,普遍存在着混岗兼职现象;极个别的文化站甚至连房舍都被占用,名存实亡。
缺人又缺钱,建起难运转
“文化站大都缺乏专职文化工作人员。”在庐江县,一位兼管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的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向记者诉苦说,“缺人又缺钱,除了政府搞的活动,文化站自己很难自主举办活动。”在该县上一轮的机构合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被并入社会事务办公室,社会事务工作千头万绪,他身兼数职,根本腾不出精力来抓文化站的工作。况且他本身并无文化工作经验,有时候想组织文化活动,也不知从何着手。按照文化站建设管理的相关规定,乡镇综合文化站应是独立的事业单位,每个站应有1—2个专职工作人员,但据了解,在我省相当一部分地区,这样的规定都很难落实,有站无人、闭门不纳的现象比比皆是。
经费不足限制了文化站运行。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省里加大了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硬件建设的经费投入,但由于机制和人员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文化站的日常运行经费仍无着落。据文化主管部门介绍,一个正常开展活动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大概需要5万元的运行经费。由于文化站并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往往不愿意将资金投给文化站。很多乡镇对文化站的办公经费、业务经费、活动经费都没有进财政预算。相当一部分乡镇综合文化站陷入了有钱建站,没钱运行的尴尬境地。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看到,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文化站体制不顺、监管无力、运行无序的现象。按现行体制,乡镇综合文化站由所在地乡镇政府管理,文化部门负责业务指导。但一些乡镇领导认为文化站可有可无,甚至将文化站作为包袱,对文化站的工作并不重视。文化站的运行状况主要取决于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没有规范的运行机制。而文化部门只能进行业务指导,“文化站的人、财、物,我们都管不了,监管力度很有限。”无为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无奈地对记者说。
“输血”加“造血”,“阵地”活起来
在社会文化建设中,乡镇综合文化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要充分发挥其在繁荣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阵地”作用,则需要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员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配齐、选准文化站工作人员是文化站发展的关键一环。如何保证文化站的编制人员数量,加强对文化站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等问题,都亟待破解。记者在采访时,一些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还提出,县及乡镇应结合实际,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为群众奉献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地方政府须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资金投入。2010年,国家财政部曾发布通知,要求财政部门每年给予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万元补助。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仅靠这5万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输血”,才能有效保证文化站的正常运行。
文化站也要拓宽资金来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和县几位长期坚持基层文化工作的老同志对记者说,文化站在做好公益性文化服务的同时,应当面向文化市场的需求,适当开展一些有偿文化服务,通过进行商业演出、开办培训班等形式拓宽资金来源,达到“以文养文”的目的。记者在合肥市烔炀镇看到,该镇文化站自2010年以来,根据农民需求,经常利用农闲开展一些技术培训并适当收取费用,既满足了农民的学习需求,又增加了文化站的经济收入。
此外,理顺体制,增强文化部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力度。要改变文化站“三权”归乡镇人民政府、文化部门仅有业务指导权的现状,加大文化部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在人、财、物“三权”上的话语权,增强文化部门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管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