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为契机,积极破解农民就业难题,形成产业带动就业、市场主导就业、个人自主就业的长效机制——
“家门口的开发区,解决了我的工作难题。一月两千元,坐公交车十几分钟就到家。”5月27日,在淮北市凤凰山食品经济开发区一家纯净水企业上班的李蓉这样说。她所住的凤凰新城,是淮北市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结合开发区用地和采煤塌陷村庄搬迁、规划建设的5万人规模的农民居住集中区。搬进新居后,很多农民曾为今后的生活问题发过愁,但很快就打消了顾虑。该市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让农民不仅住得舒心,收入也有大幅提高。
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淮北市紧扣产业转型契机,建成了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凤凰山经济开发区、以机械制造为主的杜集经济开发区等,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作为产业转型的亮点之一,该市食品工业相继建成凤凰山、宝迪、百善、口子四大食品工业园,引进宝迪、神华、鲁王、六和、雨润等食品龙头企业。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一大批被征地农民进厂务工,实现了由农民向工人的转变。
让市场主导就业。在濉溪县百善镇,由于诸多食品企业的出现,物流业也随之兴起。2011年,在该镇村庄整治过程中搬到黄新庄新村跑运输的谢红林说,他爱人现在在濉溪经济开发区上班:“我们家月收入已有好几千,日子越来越红火!”淮北市还加强城乡产业分工与协作联系,大力延伸产业链条。该市依托12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项目,重点建设10万亩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区、10万亩沿山经果林带,项目区直接受益农民达10.4万人。另据统计,2011年该市流转土地35万亩,种植蔬菜27万亩;建成规模养殖小区600多个,规模养殖比重超过75%。
实施创业富民工程和“小老板培育工程”,以创业带动就业。三年来,淮北市建立各类创业园孵化基地38个,新增个体工商户15174户、私营企业1524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7.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达到41.66万人。“我最近参加了就业培训,听说创业有很多扶持政策,打算自己创业”。家住淮北市烈山区古饶镇的赵宏开,因为淮北经开区新区建设被征收土地。但他并不担心家庭收入会减少,因为市里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为契机,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区里不仅为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建立档案,而且开发公益性岗位,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
据统计,2011年,淮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00多元,由3年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0元,发展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0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