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农业转移人口怎样“进城”|建设好安徽|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5年5月14日18时35分 星期三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六安:叶集区念好“精... 4-28
马鞍山:实现全省首单... 4-28
六安:金寨县以“信用... 4-8
首届国际乡村发展创新... 3-31
淮北:开展2024年... 1-23
黄山:休宁县榆村乡信... 1-23
滁州:明光市以“信”... 12-23
蚌埠:高新区推进诚信... 12-23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建设好安徽  
农业转移人口怎样“进城”
日期:2013/12/24 9:08:09    来源:站内发布  
刚刚落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省发改委有关处室负责人认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存量优先、带动增量的原则,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进得来——加快“人的城镇化”,从解决农民市民化入手,增强人口集聚能力

  “真没想到,这里的生产生活这么方便舒适。”在昆山工作多年的付荣华回到老家合肥,在经开区某企业当技术工人,住进了企业自建的公租房,他欣喜地发现,两房一厅的精装修房,经补贴后他每个月只需承担两百多元的房租即可。

  窑河湾畔的长丰县水湖镇孔圩村村民王统斌一家三口,从前靠种粮维持生活,一年忙到头只能混个温饱,住得茅草屋透风漏雨,连孩子学费也交不起。后来听说岗集镇多家汽配企业对农民工用量较大,王统斌便将辍学在家的儿子送进技校进行专业培训,两年后,儿子被一家橡塑公司录用,月工资达3000多元。这期间,王统斌和妻子也跳出传统种植圈子,在“村村通”路旁,开辟了两亩多地的草莓大棚,每年“坐家”收入3万多元。如今他家推倒茅屋住楼房,各种电器设备应有尽有。王统斌兴奋地说:“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兴起,俺家的生活从‘糠箩’走进了‘米箩’”。“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对我省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机遇期。我省是农业人口占比较高的发展中省份,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关键在于释放剩余劳动力,给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空间,给工业化进程提供人力保障。”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经济师李红梅说。

  省社科院近期一项调研发现,我省已进入城镇化发展黄金期,农业人口市民化有所突破,但是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镇化”明显比“人口城镇化”跑得快。 2008年至2010年城镇建成区面积由3912.82平方公里增加到4262.20平方公里,同期城镇人口由2448万增加到2573万,人口城镇化比土地城镇化大约低6个百分点。

  “当前突出问题是许多地方只注重城镇建设而忽视农民进城,这种倾向必须纠正。”省政府参事、省社科院研究员孙自铎认为,城镇化中大量占用土地却没有人口的城镇化,是伪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本质要求,是要解决农民变市民滞后的问题。农民未能融入城市,不愿放弃土地使用权,兼营土地却不好好耕种成为普遍现象,农业效率低且抛荒严重,阻碍农地流转与集中,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新型城镇化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从解决农民市民化入手,使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结构变动趋于一致。”他认为,城乡建设都要合理与科学规划。

  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何春认为,各地应在主体功能区的框架下,依据自身资源、环境等禀赋,增强人口集聚能力。以皖江城市带、合肥经济圈为主体的江淮城市群适宜大规模集聚人口,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相匹配,应当作为我省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要壮大合肥、芜湖、安庆、蚌埠、阜阳、黄山等区域性中心城市,促进合(肥)淮(南)、芜马、铜池、宿(州)淮(北)融合互动,推动沿江城市跨江发展,其他地区围绕现有城镇进行据点式开发,构建以江淮城市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

  留得下——有产业做支撑,大中小城市合理发展,造就更多就业岗位

  肥东长临河镇,紧邻环巢湖旅游大道旁,一片井然有序的园林映入眼帘,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抛荒的农田。 “这里周边360亩是我们2011年底建起来的第一块园林基地,种植着香樟、桂花、紫薇等。 ”2008年,“北漂”数年的张劲松返乡创业,创办了园林绿化公司,承租农民土地,种植经济苗木,目前基地规模已壮大到1500亩,还带动了当地上百人就业。

  环巢湖大道、京福铁路等项目,唤醒了长临河这座沉寂的古镇。 “搞城镇化,得先有产业。把人聚过来,还得留得下。在城镇上生活,不比农村,水电气样样花钱,不能让他担心明天吃什么,没了地以后怎么办。 ”长临河镇党委副书记牛张勇对记者说,城镇化不光是农业转移人口拆迁安置,产业发展也得跟上。基础设施要扩容,还要立足古镇特色,发展旅游、现代农业、文化产业等。

  “城镇体系建设上,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有一批有一定吸附能力的大城市,也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何春认为,按照城镇化率达到70%测算,意味着我省城镇人口将达5000万,即到2030年,相继有2200万农民进城,平均每年约120万人,这要求必须发展吸纳人口能力强的产业,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应发展商贸服务业,造就更多的就业岗位。

  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吕连生认为,大中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可以承接城市的物流、教育、休闲等功能,发展成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卫星镇,比如处在合肥市辐射圈的上派等小城镇。在省域、县域交界处的小城镇,比如皖西北重镇,未来发展应突出贸易、交通、服务功能,强化跨区域贸易往来和文化交融,侧重拓展交通、信息、仓储、旅游产品开发等产业空间,加速要素集聚,形成地域特色。

  在孙自铎看来,在一些中心城市有较大发展的地区更要注重中小城市和新市镇的发展,使农民进城成本低些、容易些。但也不宜一开始就过多地发展小城镇,这阶段城镇发展着重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城镇讲规模效益,达到一定规模后才有效益,若太小,与农村差别不大,吸引力不强。当前县城镇就值得大力发展,具有吸引农民的多种有利条件。

  省住建厅厅长李明认为,应遴选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发展潜力且符合地方政府发展目标的中心镇,按照特色产业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人口聚集型等,分类进行重点扶持,把小城镇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吸引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进城的“桥头堡”,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过得好——打破壁垒分割,基本公共服务对接,提升劳动技能

  “二十多岁,是两个岗位抢一个人;四五十岁,就是两个人抢一个岗位。”年过五旬的王新志师傅说,每年一过完年,发现找工一年比一年难,有要求持证上岗的,有要求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要求高中学历的,像他这样仅有初中文凭,拿不出技能证书,年龄又偏大的人来说,在城里打工变得愈来愈难。

  而四十多岁的安庆人江荣乐则已经在合肥安家落户,从普通的搬运工、脚手架工做到了一家架业公司的中层,年收入十万元。他表示,对脚手架业务的钻研和精通让他在城市站稳了脚跟。

  富口袋,得先富脑袋。李红梅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必须审慎对待、稳妥推进。一是,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采取强制性措施。二是,对于要转为市民的农业人口,要做好城乡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对接。三是,注重农业转移人口的技能培训,尤其是再就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免因不适应城市发展而变成贫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关键是要加快现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附着的社会福利制度。”何春认为,综合推行住房保障、劳动用工、教育、社保等多项改革,实现进城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降低农民在城市生活、就业成本,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使进城农民“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在提升其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市民理念,使其能更好地融入城市。同时,发展城市文化,形成特色。

  “先解决已到城镇的农民工存量,同时考虑增量。 ”孙自铎认为,先解决失地农民,接着解决在城镇已相对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以后再解决大批农民进入城镇。总之,要使农民进城要有序,着力推进而又不至于盲目。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郑莉 )



责任编辑:睡狮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