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记者来到淮南市毛集实验区毛集镇采访,听说这里的佳信合作社千亩泥鳅养殖基地成了当地农民的“聚宝盆”。
“以前,俺们家4亩田一年的收入都不到现在一个月。
自从有了这泥鳅养殖基地,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每年就能拿到5000多元了。在这养泥鳅、看池塘,一年下来,俺一个人都能挣个几万块。”在一口池塘边,村民李树山大爷一边拖拽着渔网,一边微笑着对记者说。
“这里以前都是农田,但不肥沃,种庄稼不划算,思来想去,还是要将土地集中起来,走新型农业道路。”当记者和李大爷聊得起劲时,毛集镇中心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朱长涛接过话茬。据介绍,当地的田地虽多,但都比较分散,农民不愿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而是出去打工。所以,只有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建立“基地+农户”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搞集约化、产业化才是出路。
记者沿着田埂一路边看边听。在不远处,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瘦长的年轻男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俺以前也是这里的农民,后来觉得没奔头,就去做电动车生意了。”他指着前方的十几亩池塘说:“这些都是我承包的,电动车生意不做了,还是干点儿实业吧。现在凭这些池塘,我一年就能赚个十来万呢。”他叫朱长怀,现在负责整个基地的泥鳅育种和繁殖技术,他自己也承包了一片池塘。
朱长怀告诉记者,2009年,他开始想做泥鳅养殖的产业,后来去了连云港、武汉等地学习各种先进的养殖技术。回来后,又从印度尼西亚引进了高产的泥鳅品种。目前,整个合作社运行良好,有数十户加盟,养殖面积达到200多亩。截至今年10月,合作社养殖的泥鳅不但可以满足当地市场,还远销韩国等国外市场。
据佳信合作社负责人朱克贵介绍,合作社的泥鳅养殖才刚刚起步,未来还将扩建6个孵化池,再增加1000亩养殖面积,实现年产值3500万元的目标。那时,整个泥鳅养殖基地将能带动周边500户的农民致富发家。
“过去几近荒芜的农田,现在成了聚宝盆,看着就打心眼儿里高兴。”脚下泥土芬芳,脸上笑容绽放,朱克贵动情地对记者说:“只有大家伙儿都富了,才有干劲儿,才有奔头!”
编后:
曾经的阡陌纵横,如今的风水宝地。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毛集实验区的合作社养殖基地,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借鉴——实现农业现代化,就要走新型产业化之路,用市场的理念激活沉寂的土地,让土地流转起来,让财富涌动起来,让农民富裕起来。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柳文 )
责任编辑:凌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