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站        省人大        省政协       省政府
网站首页 投诉监督 视频关注 乡镇风采 乡镇动态 重点联系乡镇 乡镇旅游 文件发布下载
特色产业 安徽新农村 新型城镇化 课题研究 建设美好安徽 领导专栏 研究会动态 关于我们
徽商好儒的文化渊源与现实体现|新型城镇化|安徽乡镇网
当前日期: 2025年5月7日1时43分 星期三
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更多>>
多所高校不再招收“专... 11-25
防疫短信自带核酸结果... 11-25
扫码就能领补贴?提示... 11-25
交三万元就能“抱团养... 11-25
揭开“外泌体化妆品”... 11-25
花8.88元买签名照... 11-25
7万元可考研“包过”... 11-25
多地网传“有人抢小孩... 11-25
花了十多万元 新房装... 6-18
安徽公布拖欠农民工工... 6-18
一月速成“瑜伽高级教... 6-18
上免费网课先交钱再拉... 6-18
花5万多文眉文唇“开... 6-18
小家联行、嗨客相继倒... 6-18
嗨客公寓管理公司失联... 6-18
手续不合规质量堪忧 ... 6-18
“文明郑州靠你我的共... 6-17
毛利率70%,3个月... 3-31
群众举报投诉环境问题... 3-31
合肥韦博英语停课:4... 3-31
特别关注 更多>>
六安:叶集区念好“精... 4-28
马鞍山:实现全省首单... 4-28
六安:金寨县以“信用... 4-8
首届国际乡村发展创新... 3-31
淮北:开展2024年... 1-23
黄山:休宁县榆村乡信... 1-23
滁州:明光市以“信”... 12-23
蚌埠:高新区推进诚信... 12-23
池州:经开区信用+监... 12-17
宣城:召开高频失信企... 7-15
蚌埠:推行“三书同达... 7-15
合肥:信易贷平台“政... 7-15
亳州市城市信用建设水... 7-2
马鞍山:信用城市 “... 6-27
淮南:以信用承诺嵌入... 6-27
宿州市召开“信用助企... 6-25
六安:裕安区交通运输... 6-25
铜陵:信用监管“硬手... 6-24
企业信用报告代替无违... 6-21
芜湖市率先推出“公积... 6-21
联系我们  

 电  话:0551-62607458

 联系人:杨主任

 网  址:www.ahxz.org

 Q  Q:2675014825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


 
当前位置: 新型城镇化  
徽商好儒的文化渊源与现实体现
日期:2011/8/22 10:49:39    来源:站内发布  

      徽州素称“东南邹鲁”。明清时期,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徽商活动范围“几遍宇内”,所谓“山陬海涯无所不至”,在江南各地,特别是离徽州不远处的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的一个显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徽商的本质是儒商,他们或是“先儒后贾”,或是“先贾后儒”,或是“亦贾亦儒”。
  一、徽商好儒的历史文化渊源
  徽商之好儒,有其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新安为文公阙里,后先相望,斯文盛昌”。著名的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历朝统治者的褒典追封为徽人好儒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朱熹虽生于闽,宦于闽,而其文多自称“茶院九世孙”,又称“新安朱熹”,即不忘其旧也。朱熹两次回乡讲学授徒,培养了大批徽州弟子,朱子之学转相授受,历朝不绝,形成了宋明理学之一重要分支——新安理学。朱子死后,先后有宋理宗追封信国公,绍定年间改封徽国公,宋度宗咸淳中诏赐婺源朱氏故居名“文公阙里”。明嘉靖间又诏婺源朱熹十一世孙朱墅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荫录勿绝”。清康熙、乾隆先后亲书“学达性天”,“道脉薪传”等匾赐歙县紫阳书院悬挂。朱熹理学对徽州政治、经济、学术、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自元代起,朱子之书列为科举必读之书,天下读书士子莫不朝夕诵读。而徽州人读朱子书,则又有更为深厚的桑梓之情,他们认为:“我新安为朱子桑梓之邦,则宜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以邹鲁之风自待,而以朱子之风传子若孙也。”徽州人不仅读朱子之书,且世代敬奉朱子,无论为官、为商、为农多依朱子家礼为行为准则,数百年来,徽州文风炽盛,人文蔚起,名家辈出,风俗淳厚。仅以婺源为例:宋以下600余年间,婺源中进士者554人,举人718人,留下了“三代四进士”、“一门十一进士”、“六部四尚书”等佳话。婺源学者著述收入四库全书的竟达170余部。在这样的地方文化氛围中,徽商之好儒也就不足为怪了。许多徽商在从商之前皆是儒生,他们从很小时就熟读经史,有较高的儒学修养。只因“士而成功者十之一”,所以,在科举之途上碰壁的读书人就只好“弃儒从贾”,即“先儒后贾”,“以儒服贾”。这些儒生虽然改换“贾”服,但对儒学仍情有独钟。他们从现象上看忙碌于商务,但其本质却是“儒”,以“儒”作为内在素质来经商,以儒学的哲学与伦理来指导经商。
  二、徽商好儒的具体表现
  徽商之好儒,表现在他们从事商务活动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儒家思想来指导,用儒家思想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商业行动,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以“仁”为本,以义统利。
  孔夫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人性善”,可以说是儒家伦理中的核心概念,是对个人德行的最高要求。把“仁”、“善”的要领贯彻到经商实践中,就必须坚持方法与手段的合理性与合德性,使经商能达到“至善”的目的。清代歙县商人吴彦先,“平生仁心为质,视人之急如己,力所可为即默任其劳,事成而人不知其德。其或有形格势阻,辄食为之不宁”。他经常谆谆告诫儿子说:“我祖宗七世温饱,惟食此心田之报。今遗汝十二字: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亲好人。”又尝说:“人生学与年俱进,我觉‘厚’之一字,一生学不尽亦做不尽也。”教导其子孙在经商中要存仁爱之心、宽厚之德。
  儒家学者并不反对利,但他们的基本态度是重义轻利,把义和利看作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以公利为上。孔子要求人们“见利思义”,甚而“舍生取义”。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个道,便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原则,朱熹说:“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因此,儒家在处理义和利关系时,主张义、利并举,所谓“礼以行义,义而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就是将义和利统一起来。清黟县商人舒遵刚对义、利关系进行了淋漓尽致的阐述。他说:“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并说:“钱,泉也,如流泉然,有源斯有流。今之以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今之吝惜而不肯用财者,与夫奢侈而滥于财者,皆自竭其流也。……圣人言‘以义为利’。又言‘见义不为,无勇’。则因义而用财,岂徒不竭其流而已,抑且有以裕其源,即所谓大道也”。就是说,“因义用财”才能开辟财源,使之流而不竭,既收到经济效益,又收到社会效益。
  徽商在商业交往或人际交往过程中,能从仁义道德出发,追求正当的商业利润,尤其是不趁人之危,以黑吃黑。《婺源县志》载:尝有一粤商贩珠宝适邑。途中听得担夫欲以商瞒税诉之官,遂将珠宝寄存于婺商店主汪源家。抵城后,担夫果诉于官。经查无着,担夫受妄言之罪。珠商亦不敢返取珠宝,仓卒远逃。至芙蓉五岭间,则汪源已在树下等候多时。粤商喜出望外,欲均分以酬,汪拒之,尽数归还。后有司旌表其义,反汪源地称为“还珠里”。据志载,徽人“家居为俭啬而务蓄积,女人尤号能俭。”然而在社会之公利面前,他们往往变俭啬为慷慨。明时,有婺源桃源乡人詹景端,经商运米四千二百石至饶。时值岁歉,民饥饿,景端尽捐其米以济,活人无数,江右人勒石铭颂其德。为了社会与人民的公利,徽商能做到抛千金而不惜。
  (二)以诚待人,以信接物。
  朱熹说:“诚包含有实理、诚悫两重意思”。“诚,实理也”、“诚是不欺妄底意思”,“亡诓欺诈不诚,信是个人所为之实。”仁义礼智信“五性”之中,实有是仁,实有是义,实有是礼,实有是智,便是信。将诚信用于商业,便是要求经营者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不搞假冒伪劣,不行欺骗妄诞。此正是徽商在商业活动中属守的基本原则。《江南通志.舆地志》风俗篇有谓徽州,“地杂瓯骆,性刚强,君子务为奇行高节,而羞不义。……冠冕之伦,多尚气节,矜取予,有唐风瞿瞿之意”。在清代,婺源茶商朱文炽在广东经营茶叶生意,每当出售的新茶过期后,他总是不听别人的劝阻,在与人交易的契约上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这样的例子,在徽州历代的史籍里俯拾可得。
  徽商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信誉甚高。一是“货真”。徽商坚决反对做买卖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对消费者极不负责的奸商行为。《太函集》中说:汪处士出门做生意,与子弟约法三章,“毋以苦杂良”,即不要搞商业掺假这一套。《大泌山房集》载:明歙西富源人胡仁之,“贾嘉禾(江西南丰),年饥,斗米千钱,同人请杂以苦恶,持不可”。二是“价实”。历代都把“口不二价”视为经商者之美德。《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记载说;歙商许文才“贸迁货居,市不二价”。《婺源县志》载:商人黄龙孙“贸易无二价,不求赢;余,取给朝夕而已”。三是“量足”。市场计量,缺尺少寸,克扣斤两,是要受到广大消费者谴责的。徽商深知这一点,自觉地以量足为美德。《休宁率东程氏家谱》载:明代休宁商人程莹,游贾他乡,“出纳平准之宜……不舞智以笼人,不专利以取怨”。《丰南志》中;亦载:明歙人吴一新业鹾浙中,“宁奉法而折阅,不饰智以求;赢”。《许文穆公集》载:明歙人许文穆(即许国)“尝与他贾市米,岁计倍赢,公竟谢去”。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谢去,许国说:‘“夫出入不同量,以是为利,虽什百非我愿也”。四是“守信”。讲究信用,即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以取得顾客的信任。徽商就是这样做的。歙商吴南坡说:“人宁贸诈,吾宁贸信,终不以五尺童于而饰价为期。”《醉醒石》第四回中讲到:徽州婺源县木商程翁,“做人朴实,与人说话,应允不移。如与人相约巳刻,决不到午刻。应人一百两,决不九十九两”。清代黟县商人胡荣命,更是个典型了。他在江西吴城“贾五十余年……名重吴城”。晚年罢归时,有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干,他说:“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三)研究市场,随机应变
  徽商有较敏锐的商业眼光,善于研究市场,把握时机,做生意灵活变通。商场如战场,能否准确及时地把握时机,得失只在几微之间。这其中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善于捕捉信息起着重要的作用。徽人好读圣贤朱子书,文化素养较高,能够在风云多变的商场中权衡利弊,击败竞争对手。《江南通志.舆地志》风俗篇载徽州“山居十之五,民鲜田畴,以货殖为恒产,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贾之所入,视旁郡倍厚”。明休宁程镇鲁始“举宗贤数十人,俱人持三百缗合从贾于吴兴新市。……久之,业起,十人皆不资”。新安汪氏经营布匹,“十年富甲诸商”。道光《徽州府志》说徽商“善识低昂,时取予,以故商之所入视旁郡倍厚”。这就是指他们善于了解行情,利用行情。嘉靖年间,歙商许秩曾介绍其经商的经过,说是一日翻阅《货殖列传》,看到了其中叙述的蜀中商人从事贸易获取巨利的情况,他便买船沿江西上到达成都,并贩运货物于川蜀齐鲁之间,“往来者再”,“资金益饶”。《货殖列传》所载的内容,为许秩进行成功的贸易提供了信息。很多徽州商人,都善于通过对一地某种物品短缺情况的了解作出决策,然后从有此种物品多余的产地贱价贩运来,以从中谋取厚利。
  徽商的好儒还表现为富而儒化。一是谋求政治地位。由于历代统治者坚持重农轻商的政策,商人即使富有,政治地位仍然低下。历代科举还有规定,商人不能应试登第。到明代,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商人可以出钱买官捐官,商人子弟也能业儒为士,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商人或商人子弟进入官场,封建政府中就有了商业资本的代言人,在施政和执政中代表他们的利益。所以,徽商在富裕之后,有的花数千、数万两银子去捐个八品至五品的官衔;有的培养子弟,业儒求仕。如休宁人金声,父贾于楚,以富称,乃精心教读儒书,得中崇祯元年进士,慷慨面陈时务,崇祯为之心动。二是重视智力投资。《休宁县志》载:“明代徽州56万人口.书院多达54所。”清康熙年间统计,徽州六邑设有社学462所。而且,宋之紫阳书院,明之还古书院、清之东山书院,都很有特色。此外,一些名宗望族,缙绅之家还广兴家族塾学之风,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教育事业,利用各种方式教育子弟,开馆助读,形成“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徽州茅屋书声朗”、“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之盛况。《婺源县志》载:考川胡淀,建明经书院,延四方学者,自捐田三百亩以充膳费。历十年,学者盈千人。大畈汪绍,于居室之南辟义学四友堂,教授乡里子弟;捐田三百亩以充膳费。歙人吴之录,清时置义田,设义学以教养族人。三是富而好施,扶危济困。徽商经营于外,赚了钱,多乐于为公益事业助资,也能于急难中济困扶危。明代婺人朱腾远经商于楚,一次道经芝城,宿旅舍,闻有邻妇哭声达旦,询之,妇告夫因被诬下狱,非千金莫能救。腾远慷慨倾囊以赠。清时,有婺商胡正炬,乾隆九年洪水骤发,河中溺者甚多,正炬急起捐募救灾,使生者活之,死者葬之。俞履绥与继妻程氏一生乐善好施,皖北水灾,捐洋1500元;始兴修路,潮州风灾,各捐洋数百元;日本地震捐洋1500元,县内修路建桥,莫不乐为资助。民初,婺人因经商谋事外埠,有丧必运柩返乡,县人程述卿等首倡,各商埠会馆大力支持,募捐集资数千银元,建“以妥堂旅榇所”,使旅外殁者有返乡之费和停柩之所。
  三、徽商好儒的现代价值
  徽商崛起于明清,衰落于清末,历时四五百年而走完了他们的历程。徽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所积淀于社会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徽商与其他商帮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儒”字。也就是这个“儒”字,使徽商追逐财富成为手段,求功名做官才是归宿,因此,尽管徽商把生意做得很大,却做得三心二意。到19世纪末,当徽商所代表的封建经济没落时,正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登陆中国之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很明显,此时只有把大量资金投入实业,实现商业与产业的结合才能获得新生。但“官本位”的徽商却做不到,他们已经没有财力去投资产业了。即使象胡雪岩这样一代“红顶商人”,最终还是遭到了“灭顶之灾”。如果我们醉心于历史上的徽商的成功与辉煌,将他们的经营理念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态度完全继承过来,那就显得“刻舟求剑”了。当今商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徽商精神虽然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对于它的不合乎现代商业精神的成分必须扬弃。但徽商贾儒相邦、敬业拼搏、诚信进取、勤俭协和的理念以及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讲求商业道德等精神。还是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借鉴的。
  (一)“徽商的成功,固然与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有关,但决定性的因素是:离徽州不远处就是全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长江三角洲”。从徽州出发的交通路线非常方便,沿新安江而下,经富春江、钱塘江,即可到达杭州,进入浙江最富庶的杭嘉湖地区。经青弋江等水路进入长江,顺流而下就可至南京、镇江、扬州,经大运河沟通各地。由于都是顺流而下,便于将徽州的土产如竹、木、石料、药材、纸、茶叶等外运,回程则可运输丝绸、百货、粮食等商品。有了这样一个稳定的大市场,徽商的生存和发展就不再受到徽州本地的制约,不再限于经营药材、茶叶、纸墨、竹木等本地产品,而是以从事“两头在外”的商业为主,即从外地采购商品,在外地销售。徽商还充分利用扬州和大运河的特殊优势,通过承包官盐销售,获得巨额财富,并形成一个盐商群体,长期垄断官营盐业,并扩展到沿运河城镇的商业。长江三角洲是徽商经商获利的主要场所。多数徽商自幼离家,追随在外经商的父兄,或者在同乡、亲友的商店当学徒,成年回家结婚,然后又外出经商,仅年节返乡团聚。明清以来还有不少徽商迁离家乡,在经商地定居,只是偶尔回原籍扫墓省亲。年深日久,一些徽商后裔已经融入迁入地,其影响也扩大到商业以外的范围。但他们继续通过会馆、行会、同乡会等途径维持着徽商群体,保持相互间的联系。今天我们不时可以听到“重振徽商雄风”的口号,时过境迁,今古异势,当年的“雄风”能否重振,如何重振,都应认真研究。但回顾历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新的“徽商”也离不开长江三角洲这个大市场。
  (二)徽商的信、诚精神,对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值得弘扬。孔子说:“君子言必信,信必果。”要求人们讲真话,办实事,答应了的事,签订了契约合同,即使出现意外情况,也要全力以赴,实施兑现。诚就是不欺骗,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信是个人所为之实,就是讲信誉、守信用。市场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法制经济,是建立在经济自由、经济公平、平等竞争基础上的法制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是刚刚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在具有二千多年封建人治传统的国度里,它所遭受的最大障碍,就是人们法制观念的普遍低下。近几年,假冒伪劣商品严重泛滥,商业欺骗手段花样百出,除了加强法制建设之外,内在的道德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方面。儒家教化学说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在于在实施教化过程中,把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这方面,徽商自觉地以儒家道德观念规范自己的商业行动,把信、诚作为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无疑地为商业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弘扬信、诚的职业道德,建立社会主义法制轨道下正常的商业秩序,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
  (三)从历史上贾儒结合的模式中,悟出其在今天的表现形式,即造就新一代具有相当思想理论素质和专业技术造诣的商业工作者,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韩国学者尹丝淳曾指出:儒学特别重视对知识的探求,儒学理论中强调探究合理、实践伦理、重视理性,这是促进儒教圈近代产业化的巨大潜力。西方一些著名学者认为,要想解决现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必须到孔子那里寻求智慧。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决好“为什么发展,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这一问题,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原理三者结合起来,挖掘民族内在的巨大潜力,解决并处理好初级阶段的种种弊端,这些都需要大力培养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熟悉国情、熟悉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能正确地处理好商业工作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的现代商业工作者。
  (四)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发展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济困扶危,赈济救灾。徽商的可贵之处,在于注重人才投资,振兴教育事业;在于他们的慈善与公益事业不只是关注自己的乡里与亲友,而是全社会的。这正是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观念的具体实践。当今中国,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一些地方教育落后,群众的文化素质低下,大量的公益设施得不到改善,这些都需要把徽商发展教育和慈善公益事业,济困扶危,赈济救灾的精神弘扬光大,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徽商创造了儒商精神,数百年来,儒商精神又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今天,我们大力弘扬徽商精神,决不能把“贾儒相邦”片面地认为是官商结合、权钱结合,甚至反对儒商的提法,进而断章取义,“一叶遮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儒商精神留给后人的无穷价值。

友情链接  
省发展改革委 省教育厅 省科技厅 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省民委 省公安厅 省民政厅
省司法厅 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省自然资源厅 省生态环境厅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环保厅 省住建厅 省交通运输厅 省农业农村厅 省水利厅 省商务厅 省文化和旅游厅
省卫生健康委 省退役军人厅 省应急厅 省审计厅 省外办(省港澳办) 省国资委 省市场监管局
省广电局 省体育局 省统计局 省林业局 省医保局 省管局 省地方金融监管局
省人防办 省政府信访局 省乡村振兴局 省数据资源局 省参事室 省粮食和储备局 省能源局
省监狱管理局 省药监局 省发展研究中心 省贸促会 省社科院 省农科院 省地矿局
省供销社 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 省煤田地质局 省税务局 省地震局 省烟草专卖局

版权所有:安徽乡镇网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乡镇发展论坛组委会 技术支持:优网营销 皖ICP备14019123号-6
电话:0551-62607456  工作QQ:1499535043
邮箱:ah2641001@163.com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1号省委办公厅服务楼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