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在出版发行领域拥有两家上市公司的省份;首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皖军身影频现……身处中部的安徽,并没有区位、资本等诸多优势,为什么能在文化发展上捷报频传,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崛起之道何在?答案是敢为人先的改革与创新、敢破常规的勇气和魄力,正是因为安徽在文化体制改革中的大胆探索,才开启文化发展“大繁荣”。
【勇破坚冰】
出版发行“破题”
这是一个让所有安徽人激动和自豪的时刻。在此前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上,安徽芜湖市、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分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荣誉称号。其中,芜湖市、安徽出版集团还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向全国介绍“安徽经验”。
时光回溯到2003年,就在这一年,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安徽并不在其中。等一等,看一看?还是自加压力,自求发展?安徽高层最终选择了后者。如何破题?首先从出版发行领域突破!随后,合肥、芜湖、安庆、淮北等市以及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省直演艺院团等单位开始“自主试点”,自此,文化体制改革浪潮开始席卷江淮。
【大展拳脚】
政策“护航”解忧
改革离不开政策“护航”,安徽不缺政策。在社保、土地、税收、财政扶持等四个方面,安徽的文化事业单位均享有“特殊政策”,如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仅2006年至2008年,全省转制单位和新办文化企业减免的各类税收就高达7.05亿元。财政、税收、海关、劳动保障等部门主动跟进,上门服务,确保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一步步推进改革进程,一天天积聚文化力量,安徽文化体制改革健步向前,释放出无限活力。 “政策扶持,为我们解了后顾之忧,改制后的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大展拳脚。 ”对改革,芜湖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创新求变】
创造“安徽现象”
改革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循,唯有大胆探索、敢破常规、敢闯新路,而正是这股勇气和锐气,安徽在全国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创造了独特的“安徽现象”。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探索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办报水平“在全国处在第一方阵”;经营方面,与大型跨国传媒集团南非米拉德集团合作,组建新安传媒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个党报集团中外合作项目,被誉为“文化产业跨洋合作的创举”……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在全国首创“乡村便民店”;在产权交易方式上大胆创新,建立国有控股、产权多元的混合所有制,是全国最早完成股份制改造的图书发行企业之一。将文化产业作为独立板块参加徽商大会赴香港招商,开启了国内文化产业境外招商的先河。通过银企对接会,为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牵线搭桥”,融资近120亿元;发行企业债券、参股商业银行,全新的文化投融资体系初步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资金“瓶颈”正得到有效解决……
一路向前,风景无限。在2007年和2008年中宣部编发的《文化体制改革案例选编》中,我省分别入选7例和8例,居全国前列。
【引擎强劲】
已迎来“大繁荣”
“改革将一个捧着铁饭碗、有惰性的国营老店全面推向了市场,员工有了危机感,增强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集团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 ”新华发行集团相关负责人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2007年中国企业500强评比中,新华发行集团资产利润率居全国文化企业之首。
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国际动漫创意产业交易会,重组科大创新,成为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大力拓展海外贸易……自2005年组建以来,出版集团在业界屡有惊人之举。集团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利润3.2亿元,总资产近80亿元,分别是三年前组建时的4.27倍、4.71倍和6倍。
敢为人先,安徽文化产业发展“大繁荣时代”终于到来!从2005年至今,非全国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的安徽,终于交出一份出人意料的改革答卷和漂亮的发展成绩单。
2005年~2009年,安徽文化产业逆势飘红,连续保持30%以上增幅,创造出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吴悦、陈酿) |